發表文章 ARTICLE 首頁 / 發表文章

發表文章

2017/02/01
植體位置與植體周圍炎

理想的植體位置對於植體的長期成功,有絕對性的影響。

一般而言在後牙區域,以近遠心的距離而言,植體中心點與鄰牙的間距為5-5.5mm, 而兩顆植體的中心點間距為7-9mm。當植體間距太小時,除了患者實際上清潔照顧無法達成;也因植體間必需要有合理的間距 (biological distance ),所以當兩顆植體間距太近時,會產生骨吸收相互重疊的情形,造成植體間水平骨高度往下吸收的不利結果;而當骨破壞往下時,植體的粗糙表面可能會因此曝露出來,造成原本是生物機械 (biomechanical)性間距的問題,進一步惡化成清潔不易,合併細菌感染的植體周圍炎。

 

除了近遠心間距位置的考量外,相鄰植體放置時的垂直高度(apico-coronal position )是否在水平一致的位子,也會影響植體是否能長期維持健康。當兩顆植體的高低不同,但上面的假牙結構卻連結一起時,最終骨高度會因為biomechanical的因素,掉落至相對最低的植體位置處;而擺得較高位的植體因為骨下降造成粗糙面曝露,將可能惡化成合併細菌感染的植體周圍炎。

這也是近來最風行的演講話題中,造成”植體周圍炎”的首要原因為 "植體位置不佳"的其中一個輔證 。以下將提出一個追蹤10年的病例報告,因為在第7年時多放了一顆鄰近的植體,但由於位置不理想,連帶拖垮原本沒有問題的區域,使得處理變得複雜化。

患者的原始片 91/06/13

 

患者陳先生於91/06/03初診,為一個牙周病患者,合併有右下缺牙。經過保守性牙周處理後,於91/08/14放置右下三顆植體。

完成後大約半年至一年進行一次例行性追蹤檢查,並無特別問題。以下為96/08/13時的追蹤小片,可以見到當時三顆植體的骨高度並無顯著變化。但右下第一小臼齒此時發現有搖動度增加的情形,當時對該顆牙做了咬合調整,降低咬合功能負荷,希望能有所改善。

96/08/13

患者之後於96/11/08在右下第一小臼齒與植體間有膿胞產生,並於97/02/21確認右下第一小臼齒有根裂的情形,因此在97/02/29拔除此牙;經過將近半年後,於97/09/23放置一顆植體於此位置

97/02/21 確定根裂時拍的片子

97/02/21

97/09/18 拔牙半年後安排右下第一小臼齒植牙前

97/09/23 右下第一小臼齒植牙完成時

98/01/08經過三個半月做右下第一小臼齒的二階暴露,發覺鄰牙的植體高度竟已掉下來

980305幫患者補角化牙齦並翻開清除發炎組織,期待能阻止繼續骨破壞

期間患者偶爾出血但並無明顯不適
直到經過一年半後,於99/07/19又有明顯發炎,拍攝追蹤片,發覺連同更遠心的那顆植體的骨頭也破壞下降了
99/07/19

和患者積極溝通,由於患者神經管上的骨高度並不理想,建議積極移除中間兩顆有問題的植體重放,阻止發炎與骨破壞繼續下降;但患者想再追蹤。

患者於99/10期間因起床後有暈倒現象,住院後持續吃抗凝血劑,雖有發炎但不致於不舒服,因此一直不願積極處理;終於在100/03/1將兩顆植體移除,並於100/05/23回診評估再次植牙的條件。

100/05/23

於100/06/07重新放置兩顆植體

並於100/10/25將中間兩顆植體做二階接出

由於前後植體的高低差距太大,決定將中間兩顆高度較為一致的植體假牙做連結,但前後兩顆做單顆假牙的設計。
100/11/21 補綴完成

 目前植體周圍的組織都很理想健康並追蹤中。

討論
植體的理想位置 Ideal Implant 3-D Position  (permission by Dr. Wang)

 

 

 

回顧這個案子的經過,應考量的部分如下
a. 右下第一小臼齒的植體位置,放置得太低;若能將此顆植體上的polished surface放在骨平面上,應可減少之後將鄰近植體骨高度往下帶的情形。

b. 近遠心間距在植體間的間距需求為2-3 mm(指最終第一小臼齒植體與鄰近植體間距),比當初第一小臼齒尚未拔除時,是自然牙與植體的間距需求更大(最少為1.5mm);因此造成骨破壞的因素之一,也可能和鄰近植體的間距不足有關。

c. 由98/3補皮的臨床照片,推敲最初原本後面的三顆植體有可能放置在較頰側,但由於鄰接面有足夠的骨頭高度,所以牙齦仍被支撐在恰當位置,因此臨床上無特別發現;但當根裂拔牙後,鄰接面的高度一掉,很快地原本頰側骨頭不足的問題,便很快的浮現出來;接著螺紋跑出,而患者又是牙周病的高風險群,當時身體狀況不佳,口腔衛生照顧不足,都加乘造成骨破壞進一步進行。

由以上案例可以了解,當一個植體的位置不佳時,影響到的將不只是這顆牙將來的問題;原本7年沒有臨床症狀的鄰近植體,也被牽連並重新治療。
可見,對於每一個治療的全面性考量,不可不慎!

參考文獻

Critical bone thickness:  Spray, J.R., Black, C.G., Morris, H.F. and Ochi,
S. The influence of bone thickness on facial marginal bone response: stage 1
placement through stage 2 uncovering. Ann Periodontol 2000; 5: 119-128.


Bashutski J, Wang H-L. Common implant esthetic complications. Implant
Dentistry, 2007; 16(4):340-348.

 




高雄市新興區中正三路93號3樓 (07) 291-1618 Facebook

Copyright © 2016. All Rights Reserved.